您目前的位置:网站首页>和融政通>正文

聚焦标准化 规范体育活动 促进健康成长

来源:政通幼儿园 发表时间:2025-05-09 阅读次数:88 作者:沈红莉

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,科学、规范地开展体育活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。教师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,合理设计体育活动小班幼儿体育活动应以"趣味为先、安全为重、发展为本",通过科学规范组织实施,促进其大肌肉动作、平衡协调等基础运动能力的发展,同时培养运动兴趣和良好习惯

教师在一日生活的组织和实施中如何科学、规范地开展体育活动以达成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呢?教育教学管理标准化为大家带来了锦囊妙计“四法则”

法则一:科学设计遵循年龄特点

教师在组织幼儿体育活动时,应以《3-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为科学指导,准确把握各年龄段幼儿动作发展的关键目标,设计符合其身心特点的运动内容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法则二:规范流程,确保安全有效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体育活动前:

教师操作要点:

1.根据天气情况调整活动场地,开展体育集教活动。

2.讲清楚体育集教活动规则,对幼儿进行集教安全教育及安全提醒。

3.教师与保育老师沟通体育活动内容,做好活动前的场地和材料准备。

4.带领幼儿有序进入活动场地,提醒幼儿在行进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绊倒或撞倒。

保育操作要点:

1.检查场地周边安全情况,排除安全隐患。

2.检查运动材料是否清洁、安全。

3.准备生活用品,如擦汗巾、装衣篮等。

4.按照教师的活动设计,合理摆放运动器械。

体育活动中:

教师操作要点:

1.密切关注幼儿在运动中的情绪,及时了解幼儿参与活动的情况。

2.在活动中根据幼儿面色、出汗量等情况及时调整运动内容和运动量,关注个别特殊幼儿。

3.引导幼儿探索各种体育材料,满足基本动作发展的需要,如需示范动作应采用镜面示范的方式。

4.教师主动与保育老师及时沟通活动需求,提升幼儿各项动作技能的发展,促进幼儿身体健康。

保育操作要点:

1.协助当班教师开展体育集教活动,适时给予相应的关注和支持。

2.观察幼儿活动量及活动强度,指导幼儿适时增减衣物和及时擦汗、垫汗巾等,关注特殊幼儿情况,做好护理工作及突发事件的处理,协助教师指导幼儿活动。

3.配合教师做好幼儿安全管理和安全提示。

体育活动后:

教师操作要点:

1.引导幼儿进行放松活动整理运动器械。

2.指导幼儿不奔跑、不掉队避免碰撞和拥挤。

3.准确核对人数,观察幼儿有无受伤、有无遗忘衣物等,并妥善处理。

4.适时对当天运动情况进行简要点评。

保育操作要点:

1.协助当班教师引导幼儿完成整理运动器械和清理场地,做到材料、物品归位。

2.关注幼儿出汗情况,视情况更换衣物。

3.关注幼儿自主喝水情况,对个别饮水量较少的幼儿给予提醒。

4.协助教师指导幼儿如厕。

法则三:丰富形式,激发运动兴趣

开展多样化的运动结合走、跑、跳、攀、爬、投掷等基本动作,设计趣味游戏(如小小探险家”“彩虹伞等)。  

创设故事情境(如森林运动会”“太空冒险),增强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参与感。  

结合音乐(节奏跑跳)、数学(数步数)、科学(探索力与平衡)等其他领域设计丰富有趣的体育活动,促进幼儿全面发展。  

法则四:强化安全,建立健康运动习惯

在体育活动的前中后期教师需全程监护,避免推挤、碰撞,必要时使用护具(如软垫)。及时关注体弱或特殊体质幼儿,调整运动强度,避免剧烈活动。  结合家园活动向家长宣传科学运动理念,鼓励亲子运动,培养终身锻炼习惯。  

体育活动的标准化既为教师提供了科学支架,又为幼儿创造了安全、有序的发展环境,实现了""""的双向成长。后续进一步结合园本特色细化标准,保持动态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