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贯彻落实《成都市3-6岁儿童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(试行)》精神,深入探究“三大习惯”养成教育模式,助力幼儿良好交往习惯的培养,政通幼儿园小三班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,捕捉当下班级幼儿面临的交往“难题”,班级教师设计了以“文明交往”为主题的班级课程活动,通过情境体验、游戏和榜样示范,帮助幼儿学习简单的交往礼仪。
一、课程缘起
在区域活动时间,初初在娃娃家玩洋娃娃,谦谦也想要玩,于是伸手去抢夺娃娃,两人开始拉扯,娃娃被谦谦一把抢过,初初急得大哭起来。
初初:“老师,他抢我的娃娃。”
可欣:“老师,谦谦把初初的娃娃抢走了。”
……一时间,“控告”谦谦的声音不断响起。
教师支持:争抢玩具在小班是常见现象,教师不应简单制止,而应将其转化为社交技能的学习契机。当幼儿之间发生争抢行为,教师首先安抚幼儿情绪,共情他们的感受,蹲下来轻声问:“你们是不是都想玩这个娃娃?老师知道了。”接着,再语言示范“我们可以说‘可以让我玩一会儿吗’或者‘我们一起玩吧’” 通过共情和示范,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和丰富交往的语言。
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和交往行为分析
小班幼儿年龄特点
|
表现
|
小班幼儿的文明交往习惯培养需:
1. 结合具体情境:利用真实冲突进行即时教育。
2. 注重体验式学习:通过游戏、角色扮演让幼儿在玩中学。
3. 坚持一致性:教师、家长需共同示范,长期强化正向行为。
|
自我中心性强
|
常以“我”为主,容易因争抢玩具或意见不合发生冲突,难以主动分享或轮流玩。
|
语言表达较弱
|
遇到冲突时,常以动作(如抢、推)代替语言沟通。
|
情绪易冲动
|
渴望被关注和接纳,但缺乏交往技巧。 当需求未被满足时,容易爆发激烈情绪(哭闹、发脾气)。
|
模仿学习为主
|
易受同伴和成人行为的影响,更易通过观察和模仿成人与同伴的行为来学习社交规则。
|
二、课程开展情况
(一)“哭泣”的娃娃
游戏结束后,在游戏分享环节,老师抱着“娃娃”,模仿着宝宝哭泣的声音,一边哭一边说:“呜呜呜,我的胳膊好疼呀!”一时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,大家纷纷询问:“宝宝怎么啦?”“它为什么哭啊?”“它胳膊受伤了吗?”……
可欣:“我知道,是刚刚玩的时候谦谦抢初初的娃娃,把它弄疼了。”这时,谦谦不好意思地低着头说;“我下次不抢了。对不起!”
宝宝(教师模拟):“我原谅你了。我知道你们大家都很喜欢我,想要跟我玩,你们可以一起和我玩,也可以轮流跟我玩,争来抢去我会受伤的。”
绵绵:“恩,不能抢,我们可以一起玩。”
菲菲:“也可以等别人不玩了再去玩。”
……
教师支持:在引导幼儿时要使用符合他们年龄认知水平的语言,比起单纯的说教讲道理,小班幼儿更适宜运用拟人化或故事化的语言来表述,如“娃娃会疼”契合幼儿“泛灵心理”,让他们更易接受规则。
(二)绘本里的“对话”
餐前活动时间,教师以有趣的绘本为契机,通过《这是我的!》《会分享的小猪》绘本故事讨论:“小动物们是怎么一起玩玩具的?”“如果大家都抢,会怎么样?”引导幼儿思考:“我们可以像小猪一样,学会分享和等待。”
追随着幼儿的兴趣,教师设置了“玩具分享”情景剧,邀请幼儿扮演“小猪”和“小兔子”,演示如何礼貌请求和轮流玩玩具。
小兔子:“请问,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?”
小猪:“好的,我们轮流玩吧!”
小兔子:“谢谢你!你玩好了告诉我哦!”
教师支持:通过情景对话游戏,幼儿兴趣浓厚,专注力高,也更容易接受。在游戏中通过角色扮演巩固行为,引入简单、重复的语言(如“请”“轮流”)帮助幼儿记忆,符合小班幼儿学习特点。
(三)我们的“约定”
孩子们对交往礼仪有了初步认识,知道什么是礼貌的交往行为和语言后,教师以魔法师的身份出现,告诉幼儿交朋友的“魔法用语”:“请”“谢谢”“对不起”“我们一起玩”“我来帮你”。并和孩子们一起将这些魔法用语使用到各个情景中,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和模仿学习。
我们还一起约定了做“文明小天使”,将孩子们讨论的文明行为画下来,一起盖上指印。
(四)“魔法用语”失灵了
孩子们在日常活动中喜欢上了使用“魔法用语”,他们变得更有礼貌,也收获了好朋友。教室里时常响起:“你可以和我一起玩吗?”“我们可以交换吗?”“你玩玩了可以给我玩吗?”……可是,有的小朋友发现,好像“魔法用语”不是每次都有用,新的问题又出现了。
小铭:“老师,他一直玩一直玩,我都没有时间玩了。”
墨墨:“可是我还没有玩够呢。”
乐乐:“我现在就想玩,他不跟我玩。”
跳跳:“他一直跟着我,他想抢我的。”
……
针对孩子们的行为,老师把问题抛给了全班小朋友:“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?”“我们说好了交换,或者等一会,可是如果有一个人一直不愿意交换怎么办呢?”
小满:“那就先玩其他的玩具。”
小七:“给老师说。”
思思:“可以一人玩10分钟。”
小满:“可是10分钟是多久呢?”
元元:“可以请老师告诉我们。”
……
孩子们都同意规定时间,轮流玩的方式解决问题,但是小班幼儿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有限,于是老师带来了新的朋友“沙漏先生”,请他帮助小朋友管理时间,当沙漏的沙子流完,就换下一个小朋友玩。孩子们对“沙漏先生”的到来非常喜欢,也更愿意遵守规则。
教师支持:面对幼儿在交往行为中出现的新问题,以及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和遵守,教师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小朋友,引导他们讨论和思考,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;同时通过游戏化的体验,引入“沙漏先生”的角色,帮助幼儿主动遵守规则,用趣味方式降低规则的理解难度。建立“轮流等待”可视化规则。
(五)好朋友“打卡墙”
除了使用“魔法用语”,教师还为孩子们创设了游戏墙面“好朋友”打卡墙,通过游戏的形式,引入新的“魔法动作”,在游戏中,幼儿和好朋友一起转动转盘,对好朋友“施展”魔法动作。
教师支持:3-6岁幼儿学习以游戏为主,尤其是小班的孩子,让幼儿在玩中学,学中玩,游戏是孩子潜移默化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方式。
(六)文明“小天使”
孩子们学会了“魔法用语”和“魔法动作”之后,班级里就像一个魔法世界一样,时不时就有孩子“施展魔法”,当他们的魔法“实现”后,就可以获得一颗文明小贴纸,积攒文明小天使积分,大家每天乐此不疲。
教师支持:当幼儿主动使用礼貌用语或分享玩具时,教师即时表扬:“你刚刚说‘请’,真是有礼貌的小天使!”“你刚刚等待了,真棒!”,幼儿每做到一次文明交往,就贴一颗小星星。通过这样的正向激励“文明小天使”奖励机制,比泛泛夸奖更有效。
(七)家园共合作
孩子习惯的养成光靠幼儿园单方是不够的,于是班级通过家长沙龙的形式,和家长一起讨论家庭中如何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需求和感受,而非直接满足或包办。
三、课程收获
小班幼儿的文明交往习惯培养需结合其行动思维和情感需求,通过游戏化、生活化的方式,将抽象的“礼貌”转化为具体可模仿的行为。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开展,孩子们起初在教师引导下学会了用“请”“等一下”“谢谢”等语言沟通,争抢行为有所减少,慢慢地,他们逐渐养成了“先询问、再等待”的交往习惯。